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災害現場一團亂?誰能在第一時間做對的事!-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公司防災人才


"學工安找永慶,讓學習更有趣” 第79場直播。

災害現場一團亂?誰能在第一時間做對的事!

-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公司防災人才

󠀠󠀠


這題很實務,如果你對這內容有興趣,

可看直播回放,相信會帶給你不同的觀點和啟發。

󠀠

如果要有一個人,讓你的專業變得更好,那個人就是我。

如果要有二個人,讓企業防災做得更好,那個人就是你和我。

󠀠󠀠

󠀠直播大綱整理如下,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󠀠

問題一:事故現場混亂與整合

󠀠

• A. 現場混亂的現象與根源

󠀠

1. 現象描述:大家只會通報,通報後現場一團亂,

缺乏及時判斷和整合。

󠀠

2. 根本原因:

- 缺乏指揮官(沒人統合)。

-小型公司若無訓練,沒人敢站出來擔任指揮官。

-害怕扛責任,擔心下錯決策會被指指點點。

󠀠

• B. 解決方案與應變角色

󠀠

1. 確立指揮系統:

󠀠

​-指揮官必須**「平常就講好」**誰來擔任。

-最高階指揮官:通常是廠長或該廠區在場內最高階的主管。

-現場指揮官:通常為事故發生部門主管(「誰家出事誰負責」)。

󠀠

2. 職安人員的角色:

󠀠

-安全官(Safety Officer):體制上角色,

主要職責是確保應變人員能夠安全地進入執行任務。

󠀠

-指揮官幕僚(背後靈):實務上常擔任的角色,提供專業建議。

反向引導指揮官決策,防止其不作為或下錯決策。

(請理解,指揮官不一定懂應變流程的事實)

󠀠󠀠

III. 問題二:小公司資源與應變計畫(淪為稽核文件)

󠀠󠀠

• A. 問題描述:應變計畫常淪為「稽核文件」的一部分,

沒有實際演練與落實。

󠀠

• B. 建議措施:落實演練與 PDCA 循環

󠀠

1. 演練必要性:沒有演練過的計畫都是假的,

必須拿出來「練一練」。

󠀠

2. 實踐 PDCA 循環:

-Plan/Do:擬定計畫並對相關部門辦訓練。

-Check:定期演練(建議至少每季一次),檢驗計畫是否有效。

- Action:演練後的檢討(After Action Review, AAR)。

󠀠

3. 採用成長型思維,詢問「下次還可以做得更好」的地方,

而非追究「哪裡沒做好」,以鼓勵大家主動分享經驗。

󠀠

4. 職安功能:透過引導演練活動,凸顯職安人員的專業與價值,

促使其他部門主管主動反思如何預防事故。

󠀠

IV. 問題三/四:防災人才編制、功能與培養(KSA模型)

󠀠

• A. 人才編制與功能發揮

󠀠

1. 編制位置:通常位於職安衛(ESH)或總務或廠務部門。

若升級至風險管理或營運持續層級,

則可能編制在總經理辦公室等更高位階。

󠀠

(當位階拉高,我認為各部門都是防災的一部分)

󠀠

2. 功能發揮時間點:從災害準備、緊急應變、到危機管理和營運持續的完整生命週期(遵循 PDCA)。

󠀠

• B. 職安人員的自我培養

󠀠

1. 知識 (Knowledge, K):

󠀠

-基礎應變知識: 熟悉廠區平面圖、建築結構(隔間、防火時效)、

危害源(會燒、有毒、會炸的化學品及用量)。

󠀠

-擴大專業光譜: 將工安知識領域擴大(環境、消防、建築、

廠務系統、機台相關知識)。

󠀠󠀠

-高階管理知識: 學習 ISO 22301(企業持續營運管理系統),

了解財務、法務、公關、供應鏈等跨部門在災後的職責。

󠀠󠀠

2. 技能 (Skill, S):

󠀠󠀠

-核心技能: 災害想像力(Size-up),理解事故的延燒和變遷。

󠀠󠀠

- 訓練方法: 巡檢時進行實戰模擬,思考危害源、偵測、控制、

除污、復原等整套流程。

󠀠

- 決策技巧: 釐清優先順序,堅持人命為優先原則

(減災目標:保命、護產、營運持續)。

󠀠

3. 態度 (Attitude, A):

-思維模式: 具備好奇心和成長型思維。

󠀠

-學習意願: 主動積極擴大自己的學習光譜,

󠀠

不應被周遭「學多做越多」的說法局限,

學習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
󠀠

-價值定位: 努力成為公司穩定軍心的角色(吉祥物),

󠀠

透過專業讓高階主管信任放心,

在不確定的環境,讓自己成為一種確定

讓你的簡報能力持續進步的五大密技


2016 年上完福哥的簡報課,

我問他:「怎麼讓簡報更進步?因為我發現會卡住」

󠀠󠀠

福哥說:「記錄,觀察,不帶批評。

回放法+AAR(After Action Review)。」

󠀠󠀠


經過這幾年練習和摸索,

我學到可以破除自己的盲點,讓自己持續進步的方法。

󠀠󠀠

今天公開這五個密技,與你分享。

󠀠󠀠

密技一,把「聽別人簡報」當成你的訓練場

󠀠󠀠

多數人只看得到公司內部那一種簡報樣貌,視野自然被綁住。

󠀠󠀠

我會去上課,聽研討會,

把每次當聽眾,都當成一次拆解高手的機會,

󠀠

可分三個層次學習:

󠀠

第一層:What學習講者傳達的內容

󠀠󠀠

聽聽看講者想要講什麼,這本來就是出去學習的目的。

󠀠

第二層:How 學習講者如何表達

󠀠

遇到不錯的講者,

我就會特別注意以下內容:

󠀠

-簡報結構

-論述方式,邏輯表達,故事線。

-聲音,肢體表達方式。

-投影片的製作

󠀠

有哪些簡報上沒有寫,講者有說的故事,例子。

有什麼好方法,是我可拿來用的。

󠀠

第三層:IF Me,如果我是講者,我會如何說。

󠀠

如果遇到講者從頭到尾都在讀稿時,

或讓我感到"靈魂出竅","講者是不是走錯棚"時,

󠀠

我會換個角度想,

如果是我來報告,我會如何論述。

󠀠

畢竟來都來了,就多學一點。

󠀠󠀠

見賢思齊,見不賢改自己。

密技二:讓同仁當你的「鏡子」,而不是啦啦隊

󠀠

在我擔任講者時,

會邀請同仁來看我如何簡報或上課。

簡報結束後,我會問他的建議。

󠀠

因為我是主管,一開始也會擔心,

同仁們會不會只給我“老闆好棒棒"之類的評語

󠀠

後來我換個方式問,

「我和你看過的講者比,有哪三個不一樣?」

「你會帶走哪兩個做法,下次自己用?」

「若只調一件事,我下次該先調哪一件?為什麼?」

不論弟兄們任何回饋,我都先說謝謝,下一場我就做改變。

󠀠󠀠

把同仁從觀眾,變成共創者;你的進步,會變成團隊的標準。

󠀠

密技三:「上台的技術」當作出場前的檢查手冊

󠀠

每一場重要簡報或授課,

我都翻《上台的技術》再走一次 checklist:

󠀠

開場 1-2-3 是否就定位?(目的、關聯、路線圖)

󠀠

三段式主線 是否清楚?(第一、第二、第三)

󠀠

收尾 有沒有把核心理念,記憶點?(一句話讓人記住我)

󠀠

常常會有這種驚醒:「原來書上早寫了,之前怎麼沒發現。」

󠀠󠀠

我把書當維修手冊,每次出場前就把自己調一調。

󠀠󠀠󠀠

臨場靠肌肉記憶,肌肉記憶靠平常練習。

󠀠󠀠󠀠

密技四:卡關時,用「簡報的技術」線上課解鎖

󠀠

遇到不知道怎麼做、結構卡卡不、節奏抓不準。

󠀠󠀠

我就開「簡報的技術」線上課,精準回看相關章節:

󠀠󠀠

範例拆解 → 直接搬運流程

󠀠

節奏示範 → 找到簡報的節奏

󠀠

口語演練 → 立刻改兩句話,整場氣勢不一樣

󠀠

我也會在開車時當 Podcast 聽,

常常會靈光一閃,發現好的改進方法,之後來測試。

󠀠

遇到卡關時,可看簡報大神們的示範教學,會更有fu。

󠀠󠀠

密技五:善用「AI 簡報大師 V3」ChatGPT。

󠀠

這個工具是福哥佛心來了,

把自己的教材內容,變成AI工具。

󠀠󠀠

我的用法是,在簡報後,

把我的簡報錄音的逐字稿丟到"AI簡報大師"內,

讓他幫我分析,這次的簡報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。

󠀠

舉例:我上周五分鐘簡報的案例,

這個AI簡報大師給我的回饋如下:

-----------------

"永慶,這份五分鐘的簡報逐字稿很真誠、內容豐富,能感受到你希望把「不完美的防災經驗」化為對大家有幫助的分享。這個方向非常好 👍。但從簡報的技術角度來看(根據「簡報的技術」課程),我會建議你在三個層面上進行優化:結構(Structure)、故事(Story)、說服(Speech)。

(以下省略1000字)

----------------

󠀠

這個AI小工具,很好用。

󠀠

上台前:可幫你修改簡報,用它抓洞,先補破網。

󠀠

下台後:簡報後給你回饋,用它做 AAR,累積學習清單。

󠀠

以上是讓你簡報持續進步的五大密技,

希望你也能透過簡報,發揮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