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3日,花蓮堰塞湖引發大規模淹水,造成傷亡與財損。
這場事件不僅是自然災害,更是一面鏡子,提醒我們:
不論是政府、社會或企業,對風險的感知、通報的效率,
以及復原的速度,都決定了能否將損失降到最低。
身為負責公司持續營運管理(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, BCM)的人員,我們應該將這次事件作為教材,檢視自身的脆弱點與改進方向。
以下我從 監測與風險評估、通報機制、災後復原 三個核心面向,
探討如何把災害經驗轉化為企業的應變能力。
監測與風險評估:預警比反應更重要
花蓮案例的啟示
這次淹水潰堤並非突如其來。
早在7月23日,林務署就已發現跡象並通報;
國家太空中心利用衛星監測湖泊變化,
國內大學團隊更在9月中完成疏散地圖與影響範圍。
這些前期的監測與準備,證明早期預警確實可以爭取到時間。
然而,預警訊號與行動之間,仍存在「誰判斷、誰決策、誰負責」的斷層,導致最終反應未能完全發揮。
企業的風險辨識與評估
企業環境雖與堰塞湖不同,
但一樣存在高風險區域與隱形威脅。常見例子包括:
鍋爐房:爆炸風險
電機室:過載或短路引發火災
化學品庫房:揮發、洩漏或爆燃
氮氣管路:缺氧窒息風險
產線區域:火災風險
企業必須透過 BIA(營運衝擊分析) 與 RA(風險評估) 找出最脆弱的節點,並進行情境模擬。
例如,若有機溶劑起火,多久會使作業人員會發現?若主機房電力中斷,系統能撐多久?這些情境都需要量化與演練。
通報機制:訊息要快,更要準
花蓮的問題
這次災害的另一個爭議點,是通報效率與回饋確認不足。
訊息到底有沒有確實發佈讓每位民眾知道?
或是雖然發佈,但有些居民未及時收到或未能理解嚴重性。
企業的通報設計
在企業中,任何應變都從「知道」開始。
若火警警報響起,卻沒有確認每一層人員是否聽到、是否理解,就等於失敗。
通報應具備三大要素:
1.多重管道:廣播、手機簡訊、即時通訊群組、保全無線電。
2.回饋確認:不僅是單向廣播,而是逐一要求回報,例如「五樓保全回覆:收到警報」。
3.備援設計:廣播壞了用無線電,無線電失效就派人逐層通知。
這樣的「雙向確認」與「冗餘通報」才能避免關鍵時刻的資訊落差。
災後復原:計劃不能等到事發才寫
事前規劃的價值
許多企業在事故發生後,才臨時動員尋找廠商、搶修設備,結果時間與成本都遠超預期。
事實上, 災後復原計劃(Disaster Recovery Plan, DRP) 應該在平時就準備好,並定期更新與演練。
復原計劃應包含:
1.優先順序:電力 → 通訊 → 安全防護 → 生產線。
2.時程推估:每項修復需要多少時間,恢復時間目標RTO如何計算。
3.資源調度:預先簽訂合作合約,確保第一時間可動員。
4.人員與動線:不同部門如何進場,避免互相干擾。
從演練到實戰
光有計劃還不夠,必須透過 桌上推演 與 實地演練 來驗證。例如:
廠商能否在承諾時間內抵達?
備品是否足夠?
人員調度是否合理?
若通訊癱瘓,有無替代方案?
只有經過實戰檢驗,復原計劃才具備可信度。
結語:把災害轉化為組織的韌性
花蓮的災情提醒我們: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 監測預警、通報效率、災後復原 三環緊扣。
對企業而言,這意味著:
-建立完善的監測與早期預警系統,增加應變反應時間。
-設計多重通報與回饋機制,確保訊息不會「只說出去,沒人回應」。
-在平時就完成 復原計劃與演練,而非等到災害發生才臨時拼湊。
花蓮這場水患,對政府是一場大考,對企業則是一面鏡子。
如果你的公司今天遇到突發事故,能否:
在第一時間偵測異常?
在第一分鐘通報應變到位?
用最快的時間啟動復原?
答案,取決於平常有沒有準備。
沒有演練,就沒有韌性。
沒有韌性,就沒有未來。
災害不可避免,但我們可以選擇,手忙腳亂,還是從容應對?
" 花蓮的水已退,但我們企業的備戰,不能停。"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