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

外稽老師不是敵人,而是貴人:借力使力的職場智慧

 【每年外稽都心驚膽跳?錯了,外稽老師不是敵人,而是貴人】

󠀠

各位在職場打滾的朋友們,每年到了 ISO 系統的稽核日子,是不是就壓力山大、如臨大敵?

󠀠

覺得外稽老師是來找碴的警察,是來攻城的敵人? 

󠀠

你們部門是不是瞬間進入「防守模式」,甚至想盡辦法「躲避」老師的眼睛?

󠀠󠀠

如果你曾被稽核過,請先替自己按個讚!👍 

󠀠

前二週,我經歷ISO 14001/45001管理系統的外部稽核。

讓我自己有許多收穫和反思。

󠀠

相信你看了我接下來要分享的實務經驗,

會讓你對「外稽」這件事有所改觀。

󠀠

大部分多公司面對稽核時的三種反應:

󠀠

1.防守型 :受稽部門把老師當警察或敵人,只會被動回答問題。深怕被開缺失 (Major, Minor, 觀察事項)。

甚至把缺失數當部門 KPI,壓力爆大,會一直拜託老師「不要開缺失」。

󠀠󠀠

2.躲避型 :比防守更糟糕。平時沒完成的文件,稽核時趕快補件、甚至臨時"製造"記錄。

還會想辦法消耗稽核老師的時間,帶老師繞遠路、外出吃飯聊天,影響稽核進度。

󠀠󠀠

3.積極型 :這才是王道,真心把老師當成來幫忙的「貴人」。

虛心接受老師發現的缺失或建議,並積極討論如何改善。這種態度是主動去「挖寶」。

󠀠

老實說,我以前也待過偏向防守型的團隊。

但現在身為部門主管,我認真思考:公司每年花數十萬做 ISO管理系統稽核驗證,難道只是為了拿一張證書走個過場嗎? 

󠀠󠀠󠀠

我改變了想法:既然公司花錢請了第三方專家,身為主管,我就要替公司爭取「最大的益處」。

󠀠󠀠

我的目標很明確:從老師身上「挖出」寶貴經驗,來幫助我的部門和公司變更好。

󠀠󠀠

要做到這點,你必須先建立幾個認知:

󠀠󠀠

•認知一:大部分老師通常經驗豐富,是專家。 他們稽核過的廠區、看過的問題,絕對比你遇到的多。

󠀠

•認知二:老師的職責是稽核,不是顧問。

 他們收費是來查核你們公司符不符合標準,說寫作是否一致。

點出問題是他們的職責。

但,他們沒有義務提供你改善方法或建議。

󠀠

•認知三:公司文化影響很大。 如果公司覺得被開缺失是丟臉的事,大家就會想掩飾,心態封閉,自然就變防守型。

󠀠󠀠

•認知四:稽核老師,他也是人! 他們不是神! 他們會累、有情緒、有時間壓力。了解這點,你就知道怎麼「對症下藥」。

󠀠

當你理解這些認知後,就可以善用我的「借力使力」心法:

󠀠󠀠

󠀠1.對老師有禮貌、展現尊重。

記住老師也是人,需要被尊重。準備好茶水點心,讓老師感覺受禮遇。

󠀠

你想想,如果你是老師,碰到一個態度好、客氣有禮、又受教的客戶,你會不會更願意分享一些「武功秘技」? 答案是肯定的。

󠀠

2.保持開放的心態 (Open Mind),學會承認不足。

󠀠

老師很專業,經驗老道,你的水平、你們公司的運作狀況,他一眼就能看出來。別想著去騙或去掩飾。

󠀠

沒做好的就是沒做好,承認缺失,才能思考怎麼改善。

不要當場硬辯,除非外稽老師對法規或是條文解讀差異真的很大。

󠀠

3.老師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。

󠀠

管理系統的運作方式,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。

󠀠󠀠

老師的建議,通常是基於他的經驗,告訴你「可以做得更好」、「可以再優化」的地方。

不要認為老師想的跟你不同,就代表你是錯的。很多時候,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而已。

󠀠

當你把這看作是讓自己、讓部門「變得更好」的機會,你的心態就打開了,呈現一種成長型思維。

󠀠󠀠

【真實案例分享:看我怎麼把稽核變輔導、把老師變盟友】

󠀠

案例一:老師幫我找到職安部門的盲點

󠀠

這次稽核,一位老師 (A) 在看我們承攬商管理 SOP 時,覺得我們對不同類型承攬商(清潔保全 vs 施工)使用了相同規範,建議要依風險分級管理。

󠀠󠀠

負責的同仁 (B) 一開始不理解,明明我們就有依風險管理,但老師怎麼不理解,同仁B覺得老師是來找碴的。

󠀠

我介入了解後,態度客氣地詢問:

󠀠󠀠

「老師,請問您發現我們哪裡可以做得更好?」 老師指出了 SOP 文字上的問題。

󠀠

於是我把 SOP在投影布幕上秀出來,老師指出具體條文。同仁 B 說還是不理解。

󠀠

我用更白話的方式向同仁說明老師要表達的意思:「老師是指 SOP 文字沒有清楚區分不同承攬商的管理方式,導致可能誤解。」

󠀠

同仁 B 恍然大悟。

󠀠

另一位老師 (C) 也加入討論,建議我們用SOP的流程圖,來走一次保全承攬商的管理流程。 結果一走流程,真的卡住了。 

󠀠

同仁 B 終於明白問題點。他自己因為是承辦人,看 SOP 會「腦補」實際做法。

󠀠

但文字上確實寫得不清楚,外部人士(老師)看文字就會有疑問。

󠀠

這時,身為主管的我當場承擔責任,向老師承認是我們的問題,謝謝老師提醒,這的確需要調整。

󠀠

我立即提出修改 SOP 文字的建議。

老師們看到我們的開放和積極,

非常樂意提供建議:「不用多生表單,只要修改文字就好。」 這場互動,完全從「被稽核」變成了「免費的顧問輔導」。

󠀠

最後,老師沒有開嚴重缺失,只列為「建議事項」。 

結果呢?三贏。

1.部門贏: 找到了自己沒發現的 SOP 和流程盲點,並知道如何有效改善。

󠀠

2.老師贏: 看到客戶願意虛心受教、積極改善,他也更有成就感。

󠀠

3.公司贏: 管理系統因此更完善,花一樣的錢,得到的不只是一張證書,還有實質的流程優化建議。

󠀠

案例二:借力老師,推動需要被"鼓勵"的部門。 

󠀠

職安人員常遇到的痛點是:很多時候管理系統的推動,都要自己人「打全場」。

而其他部門覺得這是職安的事,不太積極參與。 

󠀠

這次稽核到 ISO 14001 的產品生命週期評估。

我們研發 (RD) 部門做了很多很棒的節能、使用回收材料的工作,

但這些成果沒有被納入環境管理系統的機會。

󠀠󠀠

兩年前老師就建議了,今年來看進展不大。 

這時,主稽老師展現了高超的技巧。

󠀠

他先大力讚美 RD 部門對公司業績的貢獻。接著巧妙地引導 RD 主管分享,節能高效產品成果(例如改個設計就能節能 20%)。

󠀠

RD 主管被誇得很開心,滔滔不絕地分享了各種成就。

󠀠󠀠

老師聽完後,再次讚美。

󠀠

然後順勢建議:「這些這麼棒的成果,一定要納入我們的 14001 管理系統啊。現在 ESG、節能減碳這麼重要,你們只要把原本就在做的事,把它寫下來,作為管理系統運作的績效」 

󠀠󠀠

結果呢?RD 主管樂翻了!非常樂意與職安部門合作,把這些代表性成果列入管理目標或機會點。

󠀠

老師甚至私下問我:「還有哪些部門需要幫忙推一把?」 

我也趁機點出了另一個需要鼓勵的部門,老師也去進行了類似的「鼓勵」互動。 

󠀠

這個案例告訴我們:當職安部門自己難以推動某些本位主義強(害羞內向)的部門時,可以善用外部專家的力量。 

󠀠󠀠

老師以第三方的客觀視角,運用讚美和連結ESG趨勢 的方式。

更能打動其他部門,讓他們看到參與管理系統的價值,從被動變積極。

󠀠󠀠

【總結:把稽核變機會,讓自己和公司都升級】

󠀠

所以,把外稽老師當貴人,不是口號,是實質的職場智慧。

1.公司每年花錢請查證公司來,你就該想辦法替公司獲得最大的價值。

󠀠

2.調整心態:缺失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願改變!要把稽核發現,當作優化和成長的機會。

󠀠󠀠

3.透過開放、積極的互動,把單純的「稽核」升級為「有價值的顧問服務」。

󠀠

4.這不僅幫助職安自己發現盲點、提升專業,更能借力老師的力量,促使其他部門動起來。

󠀠󠀠󠀠

最終實現「管理系統單位、稽核老師、公司」三方都贏的局面。

󠀠

市面上很少有教你「如何被稽核」或「如何藉稽核提升部門績效」的實務課程。這些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或學長姐傳承。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一個新的視角。

󠀠

下次外稽來了,別再躲了!

準備好你的茶點,帶著開放的心,跟老師們交流學習吧。

󠀠

你會發現,原來稽核不只是挑戰,更是讓自己、讓團隊、讓公司變得更好的絕佳機會。

󠀠

當我們把老師當貴人,就能創造三贏:

1.我們自己學到東西,找到盲點。

2.老師也感受到尊重與成就感。

3.公司獲得實質改善,管理系統升級。

󠀠

最後我想說一句話送給所有正在準備外稽的朋友:

󠀠

「要讓你的專業變好的人,是你自己;

要讓公司的管理更強,是你和每一次稽核中出現的『貴人』。」

󠀠

別再怕被開缺失了。怕的是你什麼都沒學到。

󠀠

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

『我們這週六要結婚...』:一句話改變了公司的安全文化。

 

2013年5月15日的晚上7點,

我在家裡開心陪家人吃晚飯的時候,

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和對工安的理解。

󠀠󠀠󠀠󠀠󠀠

「有同仁受傷了,目前送醫。」

󠀠󠀠

當我,一個剛從蘇州調回台灣竹南廠的職安主管,

聽到這句話時,我的心瞬間墜入谷底。

󠀠

手機那頭的產線主管接著說:「同仁的手被壓模機壓到。」

󠀠

在那一刻,我腦中浮現出兩塊鐵塊上下撞擊的畫面,

我立刻問:「是自動機還是手動機?」

「自動機。」

󠀠

「碰」「碰」「碰」連續沉悶的金屬撞擊聲,彷彿就在我耳邊響起。

󠀠󠀠󠀠󠀠

我趕緊騎著摩托車衝到醫院,找到了那位受傷的同仁—阿偉。

他的右手被紗布包著,

阿偉無奈的回答

「醫生說手指骨折要開刀。

因為病床不夠,需要轉送沙鹿童綜合醫院。」

󠀠󠀠󠀠󠀠

此時看到在病床旁邊,坐著一位眼眶泛紅的女子,我問她是否還好。

󠀠󠀠󠀠

她搖頭說:「不好...我們這禮拜六就要結婚了。」

󠀠󠀠󠀠

那一刻,我說不出任何安慰的話語。

󠀠󠀠󠀠

一個原本應該充滿喜悅的婚禮,

因為一場工傷意外而被迫延期。

󠀠󠀠󠀠

年輕的新娘原本期待穿著白色婚紗,

等新郎為她戴上戒指,

󠀠

現在卻只能看著他,

被白紗布包紮的手和即將面臨的手術。

󠀠

---



心中感到歉意的我,

回到公司,

我看著變形料盒上殘留的血跡,

急切地詢問產線組長事故原因。

原來阿偉在操作自動壓模機時,

機器的「料盒」卡住了。

󠀠󠀠

料盒裝裝載產品送入壓模機,但因為輸送帶沒有送到定位。

當它卡住時,阿偉伸手去推動料盒上方,

結果一推,手指被機台夾住。

󠀠󠀠

我問組長這是第一次發生料盒卡住的狀況嗎?

他回答:「不是,我們之前也遇過。」

󠀠󠀠

「那你們怎麼處理?」

󠀠󠀠

「我們也用手,但我們是推料盒的下面,這樣手就不會被夾到。」

󠀠󠀠󠀠

接著我問組長:

󠀠

「你們有沒有做教育訓練?」

󠀠

「有啊,有教他怎麼操作,怎麼放,怎麼按...」

󠀠

「那你有沒有跟他講如果料盒卡住該怎麼處理?」

󠀠

「這麼細的地方哪會教啊?這種事情想也知道要推下面,不會推上面啊!」

󠀠󠀠

「那你有沒有講其他安全規定?新人來不是都要做危害告知嗎?」

󠀠󠀠󠀠

「有啊,我有告訴他操作機台要小心,要注意安全。」

󠀠󠀠

我一聽傻眼。

󠀠󠀠

產線組長僅僅說「小心」和「注意安全」就是完整的安全教育訓練?

󠀠󠀠󠀠

一場即將舉行的婚禮被延期,同仁的手指骨折,

而這一切,只因為產線幹部在安全訓練上省略了關鍵上機前安全訓練。

󠀠󠀠

---

這個事件深深衝擊了我,

促使我徹底反思我們的工安管理做法,

該如何改變,才可以避免造成遺憾。

󠀠󠀠

我們開始深入分析近三年來所有的工傷紀錄,試圖找出根本原因。

󠀠󠀠

數據告訴我們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:

近90%的工傷是由人為疏忽或違規引起的,

只有約10%與機台設備或環境因素有關。

󠀠󠀠

這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:

如果要降低工傷率,我們必須從「人」的角度著手。

󠀠

但不是簡單地叫人「要小心」或「注意安全」,而是要系統性地解決問題。

󠀠

於是我們推出了「護手計劃」,從兩個方向同時著手:

󠀠

1.硬體調整:設備部門統一了所有同類型機台的安全設定,

減輕操作人員的認知負擔。

󠀠

不再因為不同機型有不同安全設定而造成困惑。

2.危害告知:徹底改革安全教育方式,從模糊的「注意安全」轉變為具體的「知危險、懂預防」。

󠀠

除了改變以外,我們還去抽查到底有沒有確實執行。

󠀠

--

革命性的安全教育:三分鐘,兩個問題,受用一生。

󠀠

我們設計了一個全新的安全訓練查核方法,

簡單到只需三分鐘,只問兩個問題,就可保護同仁:

󠀠󠀠

1.請指出這台機台哪裡會造成人員受傷?

2.請告訴我該如何預防?

󠀠

注意,我們使用「指出」而非「說出」

—要求同仁實際用"手指"指出危險位置,確保他們真正理解設備機台有危險的地方。

󠀠

我們也使用最簡單的語言,

確保從國中畢業到高齡工作者都能理解。

󠀠

我們對每個工作站都設計了這兩個問題,

整理了查核表格,記錄每位同仁的回答。

󠀠

從職安部門到品管人員,都負責抽查訓練成效,確保沒有任何人被遺漏。

󠀠

產線主管不再有「沒時間做教育訓練」的藉口。

每次有新人學習新機台前,花三分鐘讓同仁知道危險在哪裡,懂得如何預防,就能保平安。

󠀠

---

󠀠

實施護手計劃後,我們公司的安全績效發生了驚人的變化:

󠀠

失能傷害頻率(FR)從2013年開始持續下降,連續做了五年後低於同業標準。

失能傷害嚴重率(SR)在計劃實施後的第一年就顯著下降,並持續維持在同業平均之下。

󠀠

總合傷害指數(FSI)更是直線下降,在2014年開始就遠低於同業標準。

󠀠

這些成績並非偶然。

當我們不斷地強調「知危險、懂預防、保平安」。

󠀠󠀠

從新人訓和日常管理都圍繞這一核心理念,

從公司高層到一線操作員都重視這個簡單而關鍵的原則時,

工傷事件自然減少。

󠀠

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因為工廠運作久了,較穩定,

加上員工更有經驗的緣故。

但我們有分析員工流動率並未改變,

外籍同仁和操作員的離職率仍維持正常比例。

󠀠

唯一改變的,是我們的安全文化。

󠀠󠀠

󠀠每當我回想起那位同仁包紮的手和他的未婚妻泛紅的眼眶,

我就更加確信我們做的事是對的。

󠀠

󠀠許多的工廠,我們常常以「趕產能」、「沒時間」為藉口,

跳過看似不重要的步驟。但正是這些被忽略的細節,往往藏著最大的風險。

󠀠

那這案例,教會了我最寶貴的一課:

󠀠󠀠

與其模糊地說「注意安全」,不如具體指出「哪裡有危險」;

與其空洞地說「要小心」,不如清楚教導「如何預防」。

󠀠

安全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,而是具體可行的行動。

󠀠󠀠

現在,當我在公司培訓新人時,我總是分享這個故事和理念。

󠀠󠀠

直接告訴他們:

「這台機台哪裡會造成你受傷?」

「該如何預防這些風險?」

󠀠󠀠

透過這種方式,我們不僅降低了工傷率,

更培養了全公司的安全意識。

󠀠

新人不必經歷傷痛才學會保護自己,

老員工也能系統性地傳授安全知識。

󠀠

安全訓練不是講一堆法條,

危害告知不是講一堆道理。

󠀠

「知危險、懂預防、保平安」